最近各大新聞頭條都被關于“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在中國誕生”的報道相關討論和聲明給占據了,主要針對的是基因編輯嬰兒的科學倫理性和其可能帶來的負面社會影響,也有各種科普什么是基因編輯的文章,在此我就不做深入探討了,但是有一個重要的關注點:為什么基因編輯研究者特別挑選了艾滋病病毒作為研究呢?
我們都知道,艾滋病是指由于人感染了艾滋病病毒而引起的一種傳染性極大的疾病,以嚴重免疫缺陷為主要特征。
艾滋病病毒(HIV)入侵人體后,要通過病毒的包膜蛋白識別人體內表達CD4分子的免疫細胞,只有表達這種CD4分子的細胞才能夠被HIV感染。不過,HIV要想感染CD4細胞,尚需要借助于其他細胞表達的分子幫助,稱之為輔助受體。CCR5分子便是幫助HIV感染人體細胞的輔助受體之一。如果CCR5基因發生突變,導致不能產生完整的CCR5分子,HIV便無法通過這個輔助受體入侵人體細胞,帶有這種CCR5基因突變的人便對HIV天然免疫。
基因編輯嬰兒便是通過改變CCR5基因來達到對HIV免疫的功效。之前出現的柏林被治愈的患者就是因為患者合并感染了白血病,醫生的判定是白血病的病情已經嚴重危害到患者生命,對患者進行骨髓移植的時候剛好碰到捐獻者是天生的CCR5基因突變,所以該艾滋病患者在接受了骨髓移植后也將艾滋病治愈了。但是這個只是個別的特例,CCR5分子并不是HIV感染人體細胞的唯一受體,通過改變CCR5基因就能宣稱對艾滋病天然免疫的定論下的太早了。
艾滋病在我國經過多年的普及知識,危害性已經眾所周知,基本是人人談“艾”色變。包括現在網上流傳很多的惡性傳播者,帶著報復社會的心態在傳播病毒,被“感染者”聽到對方是艾滋病患者當場崩潰,不知所措,感覺天塌下來的無助感是無法向他人描述的。這是因為艾滋病治療指南的方案并沒有很好的普及。艾滋病病毒在高危行為發生的72小時內是可以被阻斷的,在24小時內進行藥物阻斷的成功率更高。
在未來,艾滋病是可以像其他慢性病一樣得到控制的,要用科學的心態對待艾滋病,讓專業的醫生幫忙制定治療方案。太過激進的方案我們不建議不主張,目前的基因編輯嬰兒在醫學倫理上是沒辦法保證她們的未來的,防艾抗艾,需要靠我們自覺,開放但不濫交,堅守底線,不給心態不正三觀不正的艾滋病患者有機可趁,潔身自好,保護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