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 蟄
驚蟄,古稱“啟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標志著仲春時節的開始;太陽到達黃經345°時。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
一年之計在于春,萬物都在春天這個充滿希望的季節開始復蘇。春節過去后,作為第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驚蟄,也要來啦!
不少南方同學自過完新年后,是不是都少不了抱怨這陰雨綿綿的鬼天氣呢?
其實經歷完雨水,每年太陽到達黃經345°,公歷3月6日左右就是驚蟄了。驚蟄代表春天正式到來,春雷始鳴,雨水漸多,乍暖還寒。萬物復蘇之際,“驚”是驚醒、驚動之意;“蟄”是“蟄伏”之意;有驚醒了蟄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蟲之意。
這是反映自然物候現象的一個節氣,除了有下不完的雨,驚蟄時的氣溫升降也像坐過山車一樣很快。
雖然這是個病毒、細菌活躍的季節,但這也是一個可以根據自然現象去調養身體、養肝健脾的好季節。
驚蟄不養生,全年只能徒傷悲。如果沒有利用好這些自然氣候去養生,那真的太可惜了,說不定等身體發出警報時會后悔呢,那可是會從年初后悔到年末哦。
從前有個笑話說:新的一年果然是從春開始的,因為從春天開始就春困,夏倦,秋乏,冬眠,四季一直在循環,從年頭到年尾都想賴在床上不動。
“春困”其實很正常,出現這種狀況是因為我們皮膚在冬天受寒冷的刺激,毛細血管收縮了。但一到驚蟄的氣溫回升時,皮膚的毛孔、血管又開始重新舒張開來,這時體內需要更多的血液供應,那供應到大腦的血液就會相對減少了。加上暖氣溫的刺激,大腦容易出現“春困”的現象,人沒有顯得那么精神,總是忍不住想睡覺。
為了避免“春困”,讓自己重回精神抖擻,適應好春天。我們夜里要早點睡覺,保持充足的睡眠。早上要早點起床,在自然春光中舒展四肢,吸收天地之陽氣,慢步緩行。
驚蟄后早晚溫差起伏大,還會有“倒春寒”的現象,仍需御寒。所以此時還不應換上輕薄的春裝,以防著涼感冒。天氣變化無常,需要時刻關注天氣預報并適當增減衣服。
天氣變暖后,各種病毒傳染病也出來作妖了。最近新聞報道,諾如病毒的感染案例開始增多了,提醒大家做好春季高發的流行傳染病的預防措施,少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場所,勤清潔。還有要預防心腦血管疾病和肝病的發生。
為了加快身體的血液循環,把體內的廢舊垃圾排出去,大家可以用生姜水或艾草泡腳,有助于養肝護腎,驅寒祛濕。
泡腳的水溫要合適,不要過熱也不要過冷,不超過43℃。時間也不應過長,最好不要超過30分鐘。尤其是老人家,更要縮短泡腳的時間至15-20分鐘左右,以免時間過長出現心慌、發汗等癥狀。
驚蟄時期尚有余寒,在飲食上可有講究啦,忌隨便亂吃,宜多寫些溫熱的食物來壯陽御寒,如:韭菜、洋蔥、大蒜、芋頭、香菜、生姜等,這些食物還能抑制病菌的滋生。
另外,驚蟄還應遵循“春日宜省酸增甘,以養脾氣”的養生原則,吃些性溫味甘的食物來健脾,如紅豆、黑米、糯米、燕麥、南瓜、紅棗、扁豆、桂圓、核桃、栗子等。
同時,春季還是呼吸道感染疾病的高發時期,應該多吃些清熱解毒的野菜,如薺菜、蒲公英等。
驚蟄還有個傳統習俗——吃梨,吃完一整年都精精神神的,不吃很可惜。但是脾胃虛寒的人群不適宜直接生吃和多吃梨,不過可以選擇蒸、烤、煮梨子水這些吃法,這樣就可以大程度地去除梨子的寒性。
春季少不了戶外運動。但驚蟄過后,人和自然界的生物都一樣,正處于一個復蘇的狀態。
經歷過一個寒冬,身體器官的功能還沒能恢復到最好的狀態,肌肉關節也沒能充分舒展,因此此時不應進行激烈的運動,應選擇緩和的運動方式,循序漸進。
放風箏正是這個時候的一個不錯選擇,既能到戶外享受大自然的美好,又能呼吸新鮮的空氣,得到鍛煉,促進了新陳代謝,使機體順應自然界陽氣生發的特點。
雖然是已經到了春天,但還是要注意溫度,避免生病。春天肝火易旺盛,盡量避免吃燥熱油膩的食物。如果情緒不穩定,容易焦躁、抑郁、發怒,嘗試轉移注意力,做點不太激烈的運動,培養一下別的興趣愛好。學會發泄和轉移情緒,切忌妄動肝火,否則容易影響到脾。
春季驚蟄正值養生的大好時機,我們應該抓緊利用最佳的時機去保養自己的身體和精神,讓自己一整年健健康康的。如果是因為不知道這些養生秘籍而錯過了養生,那時就后悔莫及咯,不過現在知道還來得及。
#春季養生正當時#為了自己,也為了身邊的親朋好友,趕緊學起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