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
肺癌/風險/因素
原發性肺癌(簡稱肺癌)是我國最常見的惡性腫瘤,發病率和死亡率位居所有癌癥之首。隨著醫學知識的普及,很多人了解到吸煙是肺癌的主要致病因素。然而,包括肺癌在內的大多數癌癥都是病因復雜、起病隱匿,僅靠戒煙預防肺癌并不能做到高枕無憂。
?
肺癌的風險因素
在臨床上,我們難以回溯疾病發生發展的每一個細節,再加上癌癥本身又有來自環境因素和遺傳因素的多重影響,通常我們只用風險因素(Risk factor)來代表可以誘發疾病的事件。根據流行病學研究,肺癌的風險因素包括:
1
吸煙
2
二手煙
3
家族史
4
家族史
5
輻射暴露
6
職業史
7
空氣污染
顯然,除了吸煙,還有太多普通人不易察覺的肺癌風險因素在威脅著我們的健康。明槍易躲暗箭難防,沒有跟得上時代的防癌意識,肺癌還是有可能找上門來。因此,預防肺癌最重要的是掌握肺癌的主要風險因素和篩查手段。
吸“煙”
討論煙草或二手煙導致肺癌的確是老生常談,但所謂的“煙”不是沒有新解。在過去的文章中我們提到,我國男性和女性的肺癌略有些不同,男性患者以鱗癌為主,與吸煙關系密切;女性患者則以腺癌居多。
這或許是因為男性和女性吸的“煙”不同:傳統的中國烹飪常常需要高油溫,會產生大量油煙。如果廚房通風不好,高溫烹調油產生的揮發性物質多環芳香烴等可與煙草同樣致癌。所以,在中國女性約束男性吸煙的同時,也應注重自身的防護。
家族史
腫瘤細胞是由正常細胞突變而來,誘發突變的因素可以是細胞外部的有害化學物質,自然也就有可能來自細胞內部。自然的基因突變在在大多數情況下是可以被修復或者沒有顯著影響的。
但有些特定的基因突變不僅可以啟動一系列連鎖反應導致肺癌,還有可能遺傳下去,影響下一代人的發病。所以,當家族成員中不乏肺癌病例、同時又能明顯排除吸煙、職業、輻射暴露等環境因素時,就要考慮遺傳因素了。
輻射暴露
肺部輻射暴露會顯著增加患肺癌的風險,常見的包括影像學檢查和放射治療。影像學檢查如CT掃描、X光等所用的射線與有害化學物質同樣可以造成肺部的損傷,從而啟動相似的連鎖事件,最終引起肺癌。
所幸的是,來自醫學的風險因素反而容易被關注和解決:影像學專家會調整常規檢查所用的輻射劑量,減少對患者的損害。
?
職業史和空氣污染
呼吸是人的基本體征,肺作為身體內外氣體交換的器官自然要直面外界空氣中顆粒物質的刺激。這些刺激會造成肺的損傷和修復,與上述其他風險因素導致肺癌的機制相似。
如果從事與石棉、砷、鉻、鎳、鈹、鎘、焦油和煙塵有關的工作,應做好防護并重視篩查肺癌。另外,大氣中的顆粒物質如PM2.5等也有致癌風險,空氣質量較差時,應減少室外活動。
?
肺癌的篩查
肺癌早期并無明顯癥狀,當病情發展到一定程度時,才會出現以下癥狀:
1
刺激性干咳
2
痰中帶血或血痰
3
胸痛
4
發熱
5
氣促
當呼吸道癥狀超過2周, 經對癥治療不能緩解,尤其是痰中帶血、刺激性干咳,或原有的呼吸道癥狀加重,要高度警惕肺癌存在的可能性。
?
當肺癌侵及周圍組織或轉移時,可出現如下癥狀:
1
喉返神經——出現聲音嘶啞
2
上腔靜脈——出現面、頸部水腫等
3
胸膜——胸膜腔積液,往往為血性;大量積液可以引起氣促
4
胸膜及胸壁——持續劇烈的胸痛
5
頸交感神經等——劇烈胸痛,上肢靜脈怒張、水腫、臂痛和上肢運動障礙,同側上眼臉下垂、瞳孔縮小、眼球內陷、面部無汗等頸交感神經綜合征表現
6
腦轉移——頭痛、惡心、眩暈或視物不清等神經系統癥狀和體征
7
骨轉移——持續固定部位的骨痛、血漿堿性磷酸酶或血鈣升高
8
肝轉移——右上腹痛、肝腫大、堿性磷酸酶、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乳酸脫氫酶或膽紅素升高應考慮肝轉移的可能
臨床疾病的發展較為復雜,總是會出現非典型的癥狀,在這里不能一一列舉。但不難看出,如果靠疾病的癥狀來判斷肺癌則為時已晚。因此,各大醫學指南推薦在高危人群中開展肺癌篩查。
?
低劑量CT (low-dose computed tomography,LDCT) 發現早期肺癌的敏感度是常規胸片的4-10倍,可以檢出早期周圍型肺癌。
國際早期肺癌行動計劃數據顯示,LDCT年度篩查能發現85%的Ⅰ期周圍型肺癌,術后10年預期生存率可達92%。
美國全國肺癌篩查試驗證明, LDCT 篩查可降低 20% 的肺癌死亡率,是目前最有效的肺癌篩查工具。
?
總結
預防癌癥的確是一門專業的學問,這些醫學知識來源可考、數據可靠、結果可信。但如果這些有用的知識沒有傳達的每一個人的腦中,肺癌依舊會為禍人間,而知識就只是知識。
所以,預防肺癌的關鍵在于規避肺癌的風險因素、減輕肺癌危害的手段在于合理運用篩查手段。做好這些比戒煙更難、但比戒煙更有用。
?
參考文獻
中國原發性肺癌診療規范(2015 年版)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美國國家癌癥研究所(NIH-N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