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嘌呤飲食狀態下,非同日2次空腹血尿酸水平:男性>420μmol/L ,女性>360μmol/L。表現為單純的高尿酸,無任何臨床癥狀。
(資料來源:《高尿酸血癥和痛風治療的中國專家共識2013年》中華醫學會內分泌學分會《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 2013年第29卷第11期))
高尿酸血癥是痛風發生的最重要的生化基礎和最直接的病因。當尿酸鹽結晶沉積在關節周圍,引起關節周圍的炎性反應,就叫做痛風。嚴重者可出現關節破壞,腎功能受損。
臨床表現:典型發作于深夜,關節疼痛劇烈,呈撕裂樣或刀割樣;受累關節及周圍組織紅腫、熱、痛和功能受限。
治療原則:應盡早(一般應在24h以內)使用抗炎鎮痛藥,緩解疼痛癥狀,同時注意休息、多喝水。待癥狀緩解后可逐漸減量停此類藥物
(資料來源:《2016中國痛風診療指南》中華醫學會風濕病學分會 《中華內科雜志》2016年11月第55卷11期)
痛風不痛,就好了嗎?
治療關鍵在于降低尿酸水平!
治療目標
無痛風石者:≤360μmol/L;
有痛風石者:≤300μmol/L
(資料來源:《高尿酸血癥和痛風治療的中國專家共識2013年》中華醫學會內分泌學分會《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 2013年第29卷第11期)
痛風:在中醫理論屬于“濕熱阻痹證”的范疇,表現為下肢小關節突然紅腫熱痛、拒按,觸之局部灼熱,得涼則舒,伴發熱口渴,心煩不安。
治療原則:清熱利濕、利水、解毒。
黃水積聚:藏醫所說的黃水相當于中醫的濕及濕熱,存在于全身各處,在肌膚及關節處較多,可引起關節有積液、腫脹。